17、18世纪,一批批传教士将中国元素带回德国。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看到那些隐藏在德国的中国印记。

雕廊画栋:中国建筑元素的灵动

德累斯顿珍宝——皮尔尼茨宫 

依易北河而建的皮尔尼茨宫位于距离德累斯顿15公里的皮尔尼茨小镇,已与当地盛产的葡萄酒相映成趣数百年。它也是当年“强者”奥古斯特作为宫廷庆祝的理想舞台。

blob.png

皮尔尼茨宫的中国风来自1717年开始修建的“水宫”和“山宫”。

相映成趣——水宫&山宫

“强者”奥古斯特除了喜欢打仗和收藏瓷器之外,还喜欢建造彰显自己王者身份的建筑,相比茨温格宫的巴洛克艺术和王者风范,水宫更显得柔软许多。据说“强者”奥古斯特年轻时曾游览威尼斯,水上建筑的掠影一直萦绕其脑中,于是这座水宫(Wasserpalais)应运而生。
blob.png
水宫内部由三座通过长廊相连的凉亭式建筑组合而成,而宝塔式的屋顶和绘有中国情景的飞檐在当时中国热的环境下也颇为流行。
blob.png
与水宫相呼应,山宫(Bergpalais)也是最早的一批中国风建筑。外墙上的中国人组图,就是当时的工匠按照他们对东方的想象绘制完成的。
blob.png
秋屏如靥画,静水清自来,行殿秋未晚,水宫风初凉,此时应该是去水宫、山宫的好时节。
blob.png
莫里茨堡的小雉宫
莫里茨堡(Moritzburg)是一座建在小岛上的巴洛克式狩猎宫,它的特别之处是一座“中国风”的小雉宫。
blob.png
小雉宫于1769年到1782年间建成,其罩状的铜顶是对中国风的模仿与致敬,由羽毛、麦秆和珍珠制成的墙幔,上面还装饰着中国式的刺绣,独一无二。这里的镇宫之宝,当属一组拥有浓郁中国风的群像:在侍从高举的蒲扇下,一位清朝高官坐在垫子上,随着他头部的偏斜度,可以看出当前的风向。往来的游客对此非常惊奇。
blob.png
blob.png
百年沧桑“中国亭”
位于德累斯顿近郊白鹿镇的中国亭,至今历尽百年沧桑,是德国境内惟一尚存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建筑。
blob.png
1911年在德累斯顿第1届国际卫生展上,当时的清政府修建了一座中国样式的展馆,框架结构由上海木匠精雕细琢而成再运至德国,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全德仅此一座。1912年世界卫生展之后,德累斯顿附近的“白鹿镇”以7000帝国马克购得,将其立于市政厅花园,用作阅览室和咖啡厅长达78年。
blob.png
而1997年的一场大火损毁了建筑内部的板壁。庆幸的是——以马尔特•冯•巴尔根博士为首的当地居民自发开展“中国亭”修复工作,并于2005年成立了“德累斯顿中国亭协会”,修复工程得到了德国社会和公众的资金支持,每一位资助者的名字都会在中国亭内部被镌刻;相信如果能得到更多的资助,这座中国亭作为中德友谊的象征,会长久维持下去。

blob.png


素胚勾勒:手工技术的沉淀

匠人工艺——梅森瓷器

过去专供宫廷,如今归萨克森州所有的梅森陶瓷工厂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梅森瓷器最初就是模仿中国瓷器的样式和装饰。时至今日,“明龙”(Ming Drache) 、“宫廷龙”(Reicher Hofdrache)这些中国元素的作品依然是梅森产品中最为成功的典范。而梅森经典的蓝白双色搭配也是延续了中国瓷器的色调。

blob.png

如今,梅森瓷器厂致力于发展具有自己独立特色的瓷器样式,更多的将本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中,精益求精以致成为今天全世界追崇的品牌。梅森将中国的模板进行了成功的创新:由石榴、桃和瓜组成的“三果纹”(drei gesegnete Früchte) 通过梅森工匠的改造,演变成了时下流行的“洋葱花纹”(Zwiebelmuster)。


艺术天空——陶瓷收藏馆

选帝候“强者”奥古斯特 (August der Starke) 对瓷器异常着迷,也多亏了他的这个爱好,欧洲的硬质瓷烧制技术才能在他的推动下诞生,德累斯顿才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质量最高的瓷器收藏。

blob.png

奥古斯特的梦想,是打造自己的“瓷器王国”。今天,他的藏品全部被收藏在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 (Zwinger),收藏馆尽量还原奥古斯特的陈列方式,虽然豪华奢侈的装饰风格明显有别于淡雅保守的中国艺术,但是数量庞大的展品实在让人大饱眼福。收藏馆的瓷器有中国明代以及康熙皇帝 (1662—1722) 统治期间的大量珍品。

blob.png